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什么?
教育孩子时,家长越粗暴,孩子就越叛逆。
我们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七情六欲。
我相信没有一个动物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最后把它教化过来的。
动物的教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食物的引诱,第二种是暴力的抽打,然后让动物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才能让动物学会一些动作。
但是人的教育是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动,然后思想的传递,让孩子改变、悟到、做到。
可是很多的家长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耐心,没有学过教育孩子的方式,然后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育孩子失败、孩子叛逆。他痛苦,孩子的一生将被受影响。
语言是真实的存在
爸爸妈妈的语言
能够成就一个孩子
也能毁灭一个孩子!
做一个无条件爱着孩子
给予孩子充足安全感的好父母
就从对孩子
停止无效而伤人的沟通,才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凯叔
“快点,磨磨唧唧的,催你多少遍了!”
“怎么还在看电视,作业做完了吗!”
“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啥!”
“……”
这些伤人的话,你对孩子吼过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过无计可施、吼叫孩子的经历。
但是长期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
你越吼,孩子越叛逆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对于我们来讲,吼叫是短暂的情绪失控,对于孩子来讲,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研究表明,当孩子面对吼叫时,往往会出现3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嘴上认错,内心没有
为了让吼骂早点过去,他们选择了暂时屈服,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
久而久之,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性格变得自卑懦弱,不能很好的承担责任。
朋友小敏就是这样,她在父亲的怒骂中长大。最初讨好父母,后来开始讨好身边每个人。
跟小敏接触过的人都说她很好,但是小敏说,自己真的很累,又不知如何改变。
第二种反应:沉默不语,麻木状态
这类孩子看似毫不在意的外表下,内心早已经千疮百孔。
沉默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优柔寡断、性格孤僻、固执叛逆等问题。
第三种反应:正面反击、容易失控
这种表现的孩子常见反应是顶嘴,严重些会出现大哭大闹、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一位爸爸辅导作业时因为孩子不认真,吼了几句,10岁的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半夜求助民警才找到。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指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训斥、责备和命令,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上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这类孩子会更早进入叛逆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甚至越长大越失控。
吼叫孩子的后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得多。
当我们吼叫孩子时,看到孩子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更深层的影响,则隐藏在冰山之下……

除了性格方面,吼叫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曾对于“父母语言攻击对孩子伤害”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多年的研究。
研究发现:长期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言语智商在112分,而没有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言语智商在124分。
也就是说,长期遭受到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脑结构不仅会受到损伤,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当作对孩子的管教。
做好这2点,不吼孩子也听话
吼叫会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那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下2个方法,建议收藏:
1、ABCDE法则
《不吼不叫》中说:
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孩子始终观察着我们,他们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
但唯一不可能的,是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
当你生气时,不妨试试书中的ABCDE法则:
自问(Ask)
问问自己“现在感觉如何?下一步想什么?看法能否改变?”
呼吸(Breath)
从腹部开始呼吸,感知自己的身体。
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下一步愤怒的想法。
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真正需要什么?
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

不瞒大家说,这个法则对我很有效:
有次我带女儿去公园,约定好了6点回家,但到了时间女儿开始耍赖,怎么都不走。
当时真的想来一场“河东狮吼”。
但临近爆发我突然想到了这个法则,先试着感应自己当下的情绪,然后深呼吸,找回自己的理智,思考对策。
再联想孩子的情况,换位思考:现在有很多小朋友陪她玩,回家就孤零零一个,不愿走并非不能理解。
随后我意识到,晚点回家并不是什么紧急情况,出来玩本就是为了开心。
于是我告诉女儿,虽然我们到了时间,但是她玩得正高兴,我们可以5分钟之后再走。
女儿听后愉快地接受了建议,只是5分钟的差别,就避免了一场亲子矛盾。
ABCDE法则在怒火攻心的时候,让我退后了一步,更清晰地看待所面临的问题。

2、低声教育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曾写道:
“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从不在外大声斥责胡适,母亲总是会等到晚上人静时,关起门来教育儿子;
她用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影响了胡适的人生。
在一个家庭里,说话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经常吼叫的一方,而是低声教育的一方。
心理学家曾对表达不同事情的声调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大人批评孩子时,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低声教育,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还能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平和,赶走愤怒。
低声,低的不只是音量,更是内心的焦躁。

吼叫后,及时补救
当然,生活琐事繁多,难免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
如果你已经冲孩子大吼大叫过了,一定要记得跟孩子道歉。
很多父母其实并不会道歉,这点从道歉方式就能看出来——
“宝贝,妈妈不该骂你,但我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你好好写作业,我就不会吼你了。”
这种看似道歉的行为,其实是推卸责任。
道歉的第一步,就是真诚。
要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同理心去看待整件事。
可以按照后悔+责任+补救的结构:
“宝贝,很抱歉今天对你发了脾气,我知道这让你很难过。”(后悔)
“刚刚是妈妈没有控制好情绪。”(责任)
“妈妈以后会做好情绪管理,等你完成功课,我们一起谈谈你的日程安排和周末计划怎么样?”(补救)
道歉是复盘自己行为的过程,能一定程度避免下次吼叫的发生。
而且,孩子非常善于学习,如果你在发脾气之后向孩子道歉,他也就学会了犯错后表达歉意,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
养娃不易,别让你的辛苦付出,被错误的沟通方式消磨掉。
我们是孩子正在学习的榜样,每次发火前请想一想,这个选择会产生什么后果,会教会孩子什么,相信结果会大不一样。
孩子叛逆怎样教育
自打孩子上初中后就不一样了:开始爱顶嘴,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这时,有些家长感觉对孩子的教育颇为棘手:打骂不行,放任不得,孩子又听不进说教。那么,如何面对和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现代孩子的叛逆期提前到来
“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徐教授介绍,我国把11-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据称,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叛逆”孩子为何难教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还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学堂上,徐教授引用了一系列实例。
一:孩子甲反映父亲的教育有问题,他说希望父亲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二:孩子乙告诉妈妈:“不要以为大人的话都是对的,我的话有时也是对的。”三:孩子丙的心声,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四:孩子丁对爸爸说:“看到你那泄气的眼光,我越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徐教授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
孩子叛逆,家教有法可循
徐教授认为,塑人工程是门艺术,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二)下放权利给孩子
徐教授称,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徐教授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三)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徐教授介绍了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耐心教不要当成自己的梦寐以求病有根
须对药
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叛逆无非就是不听话,就需要我们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思去强硬的要求孩子。换句话说,孩子们现在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愿望,更需要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换位思考从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养弊端
如果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父母往往不以为然;如果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就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管对自己有多大好处,一律是先否定再说。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孩子和父母的代沟被挖深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更是造成孩子叛逆期提前的导气足索。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还有的就是,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和过于严厉的家长,也是引起孩子提前叛逆的原因之一。
如何应对“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虽然都是对抗父母,但成因却各不相同,所以,对于不同成因的叛逆期的孩子,也要分类对待。个人爱好重引导忌粗暴干涉
应对提前叛逆期孩子的6个原则
根据“叛逆期”孩子的特点,李健成向家长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
1.和孩子进行不限制主题的谈话,做“可被询问”的父母;
2.避免对你看来愚蠢、天真的问题或谈话加以羞辱或嘲笑;
3.接纳子女的感受。只要他们的行为没有违反一些底线,不要横加干涉;
4.当子女讲话时,你要全神贯注,不要看书报、电视或忙别的事;
5.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并一起合力完成;
6.对孩子小小的成功也要表扬,让他们自信地面对生活。
搜索标签:
本站关键词:宁夏孩子厌学教育学校,宁夏封闭式学校,宁夏孩子管教学校,宁夏少年封闭式学校,宁夏青少年管教学校,宁夏青少年特训学校,宁夏青少年教育学校,宁夏戒网瘾学校,宁夏军事化管理学校,宁夏青少年行为矫正学校,宁夏青少年叛逆学校,宁夏叛逆孩子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4 宁夏叛逆孩子学校 版权所有 lCP备案号: 鄂ICP备2024079674号-10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TAG标签 非商用版本